
對話:人口結構與經濟長期增長
Charles Goodhart:碳稅將把通脹推得更高
債務把政府的財政壓力轉移到了未來,可以考慮使用碳稅的辦法,包括土地稅,都是很好的辦法。這樣的新稅種,包括收入的稅種,都可以給政府增加更多的收入來源。
嘉賓
- ·Charles Goodhart(查爾斯·古德哈特),英國科學院院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銀行和金融學榮休教授
- ·朱民,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
-
黃孟復:讓一切“做蛋糕”的人都能夠安心做蛋糕
今后的政策取向應該是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做蛋糕的人都能夠安心地在國內做蛋糕,這樣就有了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這是實現共同富裕最關鍵的一點,一定要把蛋糕做得足夠大。
-
于學軍:大宗商品漲價引發全球通脹短期難以平息
從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近兩年影響各國及世界經濟增長的全球性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生活帶來的嚴重沖擊,二是全球大宗初級商品漲價造成的通貨膨脹。
-
蔡昉:消除“996”等現象是“三贏”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重點不完全一樣。三個分配領域改革紅利重點在于:一是把改善民生,提高生產率,同時促進社會流動結合起來;二是能夠既從供給側也從需求側給帶來改革紅利。
-
康世昌:過去50年中國有15%的冰川消失
中國共有5萬2千條冰川,但是8千條冰川也就是15%的冰川已經消失了,所以目前中國冰川剩余4萬6千多條。全球變暖對全球的冰凍圈快速消融是直接的影響,但是冰凍圈變化以后對社會經濟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
白春禮:加強基礎研究 從根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一是鼓勵自由探索,通過自由探索產出從無到有、“從0到1” 的原創性成果。二是高度重視數據積累對基礎研究的推動作用,超前布局相關科研數據采集工程。三是有效發揮企業在基礎研究中的作用。
-
李揚:預計2022年政策較積極,全年增長前低后高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在2021年稍微比較克制,這對2021年國家經濟走勢有收縮性影響,但這也表明,我們的措施上沒打到“天花板”,下沒打到“地板”,仍有很大空間,這就是常說的有韌性、有彈性、有空間。
-
吳尊友:控制疫情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
圍堵清零是控制傳染病最有效的策略,符合傳染病防控的原則,可以把疫情遏制在早期的萌芽當中,防止疫情擴散。讓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免受疫情的影響,最大限度地保證社會經濟、生活秩序的正常運行。
-
隆國強:準確把握國際環境新變化
明年世界經濟將持續復蘇,但復蘇會延續今年不均衡不穩定的態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各國和一些重要的企業都會更加注重產業鏈的安全性、穩定性,所以全球的產業鏈會加速調整。
-
黃益平:若世界經濟復蘇 中國出口速度可能下降
明年經濟的政策空間還是非常大,明年能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空間來穩住經濟增長非常重要。如果世界經濟開始復蘇,我國出口速度可能會明顯下降。用什么新的增長來穩定宏觀經濟,值得關注。
-
李稻葵:要警惕一個黑天鵝、三個灰犀牛
一個黑天鵝是疫情,這個疫情真的很難預測、很狡猾,它在不斷的變異,不敢掉以輕心。三個灰犀牛,第一個就是債務衰退。第二個灰犀牛是產業鏈的重新布局。第三個灰犀牛是低碳的灰犀牛。
-
朱海斌:經濟政策變化代表對未來新發展理念實施
今年經濟政策的變化,我們相信只是一個起點,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短期的、周期性的經濟政策變化,更多代表的是中國對于未來30年新發展理念在經濟政策里的實施。
-
孫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到拐點 會慢慢復蘇
在新興市場里,我們認為有70%的央行會逐步采取收緊政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也就是說在連續20個月各大央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支持之后,有望在明年實行貨幣政策的正?;?。
-
Steven Barnett:發達經濟體疫苗接種率近60%
發達經濟體和中國擁有非??捎^的政策空間支持經濟增長,而且在疫苗接種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之相比,很多低收入國家缺乏政策空間,也沒有足夠的疫苗,這些國家的經濟復蘇會非常緩慢。
-
Erik Berglof:全球價值鏈是可持續發展杠桿
全球價值鏈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對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更為重要,疫情下,我們曾反思是不是全球價值鏈的某些元素受到了破壞,但真正對于全球價值鏈的挑戰還在未來,與此同時其中也有機遇。
-
許善達:信息資本擴張為全球財富分配帶來新挑戰
既要跟上信息技術發展,充分推動信息技術擴張,帶動提高經濟效率;同時要花很大精力研究,在信息資本擴張趨勢下,如何發展中小企業,增加就業,這兩個問題是現在面臨的重要挑戰。
-
劉俏:碳中和投資至2050年達255萬億 需積極政策
應采取更積極的宏觀政策,將釋放出來的融資空間配置到新動能的關鍵領域、節點行業,如碳中和、中小企業的扶持、新基建、人力資本投資,例如,政府可以發放現金補貼,增加生育福利。
-
朱云來:增長挑戰下的政策應對與共同富裕路徑
從累計的情況來看,從1992年到2020年,資產增加的總規模差不多1000萬億,其中債務的增長達到700萬億,差不多70%是由債務增長形成的。相反由于我們企業盈利、留存形成的資產只占了1/4左右。
-
任澤平:建議定向降息降準 加大中小企業信用擴張
從四季度到明年,建議可以考慮通過定向的降息降準再貸款,加大對新基建、新能源、綠色經濟、數字經濟、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信用擴張的支持力度,以替代過去對傳統基建和房地產的刺激。
-
王信:要更好維護低收入群體利益
從貨幣政策整體取向來看,由于低收入者高度依賴工資收入,財產很大比重是銀行存款,通過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可保障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及財富保值增值。
-
白重恩:推動碳定價 有利于加快實現雙碳目標
“雙碳”目標除帶來新的創新和改革的新機會,中國電力市場改革滯后,如果電力市場機制和電力價格不改革,不反映“雙碳”的成本,能源的終端用戶沒有積極性減少能源使用,所有減排努力也就半途而廢。
-
朱森第:數字化轉型是錘煉產業鏈強韌性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都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一定是若干個國家共同組成一個產業鏈供應鏈。當前,由于逆全球化、單邊主義等情形,導致產業鏈、供應鏈出現受阻的現象。
-
周子學:參與國際合作 打造多元開放供應鏈體系
要把握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結合,積極參與全球的價值鏈合作,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制造業供應鏈體系。
-
陳吉紅:智能制造設備涉工業信息安全 需互聯互通
現在搞智能制造設備都要互聯互通,國外的控制系統是個黑箱,這里面也涉及到工業信息安全的問題,所以數控機床數控系統也是要過來、買過來、討過來的關鍵技術。
-
陳學東:未來15年是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期
未來15年我們在制造業將面臨著雙向受壓的局面。疫情爆發以后,產業鏈供應鏈的變化,對我們來說是挑戰和機遇并存。必須要強化產業基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
竺稼:全球供應鏈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
中國要提高競爭力,通過新技術的使用提高效率,而且降低成本非常重要;積極參與并主導全球供應鏈的重塑,全球供應鏈的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的時間,中國的企業應積極參與其中。
-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是數字化轉型的方法論
把人工智能、大數據用于分析制造工藝目前是非常新的探索,通過工業互聯網和平臺,提高全產業鏈全要素生產率和交易資源配置效率,這是目前做的很重要的嘗試。
-
章百家:構建以合作為主導的中美關系
我們希望能夠避免二次探底。塑造適合時代需要的中美關系需要智慧,需要打破常規的勇氣。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兩個偉大國家,應該具有超越以往歷史的洞察和能力。
-
賈慶國:中美關系主要由四個原因造成
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鑒于中美兩國在眾多雙邊和多邊問題上有著共同且極為重要的利益,鑒于中美對抗的成本巨大,中美關系的穩定和在一些問題上加強合作仍然是可以期待的。
-
Susan A. Thornton:全球化的進程不可逆轉
中美之間的關系建立在過去40年的共識之上,我們需要有一個既穩定又競爭的關系。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進入了第三年,現在仍然是氣候變化非常嚴峻的時期,希望中美雙方在外交關系上有更多的穩定性、可預測性。
-
呂德耀:所有國家須鼓勵美中進行建設性溝通
東盟各國深知美中關系的現狀將決定未來幾年國際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盡管仍然會有艱苦的討價還價,但所有國家都必須盡可能鼓勵美中之間進行建設性的交流和溝通。
-
陳清泉:智能化要做到人文、物理和信息世界融合
智能化可以助推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智能系統可以把原來要廢棄的能源轉化為有用的能源,在能源和消費能源當中促進碳中和。進一步講到智能制造,它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先進數字技術的結合。
-
童慶禧:航天對地觀測是國之重器
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技術,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新興科學技術門類,是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科學技術的前沿,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大國重器。
-
王貽芳:中國基礎研究經費缺口主要在企業
企業在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產業缺乏核心技術,企業的研究力量也非常薄弱,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積累,也影響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效果。
-
徐立:能否突破認知邊界是人工智能行業變革關鍵
今天人工智能給出的猜想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遠超我們當下的認知,會有越來越多探索宇宙真相的東西被人工智能找出來,怎么用好他?在于我們怎么讓普羅大眾的認知同步。
-
薛瀾:人工智能發展要讓創新驅動和敏捷治理齊驅
人工智能已經在各個應用領域有很廣的拓展,但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僅是這些應用,也意味著科研范式和業態的重塑,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科研和生產效率。
-
李俊峰:能源轉型過程中應倡導先立后破
對于能源轉型的技術共識,基本上是實現對于化石能源的替代,一種是用可再生能源,另一種是非化石能源,但不是所有國家都能獲得核能發展的技術,所以全球的目標基本共識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
廖天舒:碳達峰或使能源和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推動低碳減碳的路程,可以使用四部曲的框架,必須本著企業跟地區自身的情況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轉變方式。此外,建議要減法跟加法并行,減法是減碳的方案,加法是綠色業務、綠色投資。
-
周大地:化石能源是否清零認識不同 但必須努力
化石能源是否可以清零有不同認識,但必須努力。具體來看,應該大力推進綠色低碳消費,不能光靠供應方實現零碳化。同時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總量,盡可能實現完全非化石能源。
-
彭文生:碳中和關鍵是發揮市場激勵 促進科技創新
從經濟學分析來講,從過去幾十年成本收益分析,到現在成本有效性分析,成本的概念已經發生變化,認識這個問題對于我們認識碳中和未來的發展路徑非常重要。
-
李雷:不希望社會妖魔化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為社會進步、人類生活品質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太希望看社會妖魔化化石能源。建筑和交通運輸這兩個巨大的產業鏈消耗了大量能源,要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首先要減少這兩個產業對能源的需求。
-
劉科:綠色甲醇將成為最合理的能源解決方案
減碳的關鍵在于改變能源結構,如果大面積運用以綠色甲醇作為原料的能源系統,可實現如今煤炭經濟不到1/5的碳排放量,解決中國的電力、交通和供暖供冷等問題。
夜話: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陳勁:大學科技定位精準才能為企業提供技術源泉
未來生態技術會取得很大成就,目前需要在能源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尤其是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今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基因編輯對人類的健康會帶來革命性的進步。中國的技術轉化率沒有以前報道得那么低,很多企業的大學是不錯的,對企業的幫助也更大。所以大學定位要精準,一定要結合企業需求做科研,一定要有深度、互惠產學合作關系。反過來說,企業要逐步提高科研水平,才能跟大學有好的合作。
嘉賓
- ·陳 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管理評論》執行主編
- ·宋繼強,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 ·成湘均,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蘇長君,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李 熠,北京五一視界數字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WORLD)創始人、CEO
- ·謝麗容(主持人)《財經》雜志副主編
年會議程
- 11月27日 星期六
- 11月28號 星期日
時間 | 主題 | 嘉賓 |
08:00-09:00 | 參會注冊 | |
09:00 | 開幕式 | 主持人: |
09:05-11:00 | 主旨演講 |
演講嘉賓: |
11:00-12:30 | 全體大會一:全球經濟復蘇與風險展望
|
主持人: |
13:30-15:15 | 全體大會二:增長挑戰下的政策應對 | 主持人: |
15:15-17:00 | 全體大會三:全球供應鏈重塑與制造業突圍 | 主持人: |
17:00-18:00 | 對話:人口結構與經濟長期增長 | 對話嘉賓: |
19:00-20:30 | 夜話: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
主持人: |
時間 | 主題 | 嘉賓 |
08:00-09:00 | 參會注冊 | |
09:00 | 主持人: |
|
09:05-10:30 | 主旨演講 |
蔡 昉,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
10:30-12:00 | 全體大會四:中美競合與再掛鉤 | 發言嘉賓: |
13:00-14:30 | 全體大會五:前沿科技引領未來變革 | 主持人: |
14:30-16:00 | 全體大會六:清晰“雙碳”目標實現路徑 | 主持人 馬 克,《財經》雜志執行主編 發言嘉賓: 周大地,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 李俊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劉 科,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澳大利亞工程院外籍院士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 李 雷,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副總裁兼北亞地區總裁 廖天舒,波士頓咨詢(BCG)中國區主席 |
16:00 | 閉幕演講 |
發言嘉賓: 康世昌,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京ICP證09002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040250] 廣告經營許可證[京海工商廣字第0407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5241號
Copyright 財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